2023年3月25日上午9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承办的“时代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第五届院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行。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韩子勇,中国美术馆****安远远,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镛,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池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裔萼,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邵晓峰,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研究馆员王雪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杭春晓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画家崔进、李传真、许俊、刘波、阴澍雨。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王平主持。
“中国画的时代表达”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艺术家合影
本次研讨会以“中国画的时代表达”为主题展开讨论。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在研讨会开幕致辞中表示,文学艺术就是以命为食,以魂为食,艺术创作需要心、魂、情理三者的注入。中国画的时代表达要求画家们走出舒适区,要在精神和情感上不断锤炼自己,在生活和思考的巨锤下重新锻造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画出时代之画,做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家。
中国美术馆****安远远认为,****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作为中国画的时代表达的关键词。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拥有研究、创作的艺术家群体,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此次展览作品从不同题材、技法、形式的角度呈现了当下中国画创作的基本面貌,也是最新面貌。艺术家在写生创作过程中的创作转换,以及对地域风貌在传统笔墨中的个性表达,都在展览作品中得以展现。因此,无论是从内容题材还是笔墨技巧来看,展览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新形势。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从自身对于艺术创作的感悟出发认为,第一,作为画家的创作应该呈现出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精神,当中内含思想;第二,画家应该具有一颗包容之心,包容是必须具备的、不可回避的实质性问题;第三,在人物画方面,当代画家和古代画家的道路不同,与古人拉开了距离,这是当代中国画坛的新气象,是中国画作为国际艺术语言的崭新体现;第四,画家应该具有一种建立在人格之上的理想,要以一种美好的向往去观物、看世界、看人类。在注重中国画风格多样化的同时,还应该更理性地思考中国画的笔墨本体,也即,可以追求风格多样,但应该有主流,要思考这个主流如何定位,如何形成一种标杆,如何对现在的画家,尤其是中青年画家起到引领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总结了历届院展围绕“时代”与“象”两个方面所呈现的新时代中国画新貌,对本届院展主题做了系统性、逻辑性的阐释。他认为,“象”是中国哲学的古老命题,凝练了有别于语言图像式的认知与思维,表述着作为对象存在的现实世界具有生命内涵的一种精神性显现。同时,因为这种可视性与可感性而进入主体的感知世界,成为心中意象。“时代”则标识着社会历史发展与当下的时空坐标,它为“象”的呈现铺垫出在时间长河中的当代底色。“象”与“时代”贯彻了当代中国画创作所追求的精神性与时代性。“时代新象”既体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全方位的时代风貌,也体现了社会现实映射在艺术家心中且形成的审美意象,以及由此创作而产生的画面物象、绘画形态及精神气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镛做了以“时代精神与审美意象”为题的发言。他认为,应该在新时代精神激励下创造新时代审美意象,本届展览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象集中体现在主题性创作的拓展和多样性风格的追逐上。他希望新时代中国画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革新,真正迎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创作出完美符合甚至高扬审美意象的精品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醉认为,艺术体现时代和时代精神,需要一定的沉淀才能够表达出来。他以国歌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和石鲁的作品《转战陕北》为例,指出作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真。希望每位艺术家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创作,以最好的水平,以最愿意表现的方式,呈现出画的理想状态。艺术家要以最高的要求和标准,全身心进入每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因为艺术的最终呈现效果在于艺术家本身感情的投入。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肯定了展览所呈现的成果,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他认为,中国绘画的时代价值在于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时代诉求,时代表达不是图说时代,也不是给时代做一个图像的注解,因为艺术创作是一个有“灵魂”的事业。在资讯爆炸的今天,灵魂的价值尤显可贵,艺术语言的拓展应该来自对当代社会的深切感受,通过笔墨语言体系来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历史,这是当代绘画必然要承担的使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池瑜从深入生活、笔墨和绘画尺寸、大主题和小题材三个方面做了探讨,认为中国画的创作要提倡进一步深入生活,还要深入时代,也必须面对新的展示空间带来的绘画作品尺寸变大的问题。中国画需要在传统的笔精墨妙和现在的巨幅创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思考如何以贴近生活的小题材来表现宏大主题,达到艺术动人、感人的效果。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宁思考了“时间”的维度对于中国画当下发展的影响,认为时间在艺术中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魅力。时间本身不是一去不复返的、单一的流动线,可能会变成一个交织而错综复杂的局面。在当下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中可能存在着复杂又多样的形式,因此,有对于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与坚持,有超越式的哲学表达,或是一种返回式的代入,或是一种超前式的表现。可以说,在讨论绘画时代性的问题中,时间是永远挥之不去的变量。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裔萼表示,艺术是心灵的事业,要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精神。在科技、影像咄咄逼“画”的时代,就中国画在今天的发展而言,无论从语言还是精神内涵,或是人文关怀力度来看,都要有一个新的追求和对自身更高的要求。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研究馆员王雪峰从“时代性”与“现代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当代画院在建构新时代“新院体”的过程中应该担当的责任与使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绘画应该秉持一种超越于“象”而不执着于“象”的品格。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在观看展览之后,认为本届院展具有新景象、新题材、新内容、新墨象,极具新风和新气象。展览本身就是研究新时代中国画特征的重要个案,特别是对于中国画本体的研究、界定和比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邵晓峰从思索历史、反映当下、表现自然、抒发自我四个方面对中国画的时代表达提出了看法。他认为,本届院展的呈现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画家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对当下社会发展状况的关注及对自然的表现等方面,均有抒发自我精神面貌的良好展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杭春晓表示,谈论时代新象就会进入一个绘画阐释时代的阐释系统。一提到时代新象,其阐释模型一定是指展厅中的绘画对于时代的反映。如果放弃这种以绘画再现或阐释时代的角度,时代新象实际上就表征着这个时代中的绘画。本届院展的作品可以整体构建出一个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国现实场域中有关国画的时代切片。这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成立20年来的价值所在。
总的来看,与会专家、学者、艺术家从本届院展所呈现出的“时代新象”的各个方面展开讨论,加强了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与美术理论研究的结合,有助于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走向新的高度。最后,牛克诚院长做了总结性发言。“中国画的时代表达--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第五届院展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李乐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站博士后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5期)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